家长里短(1)是身体不舒服还是心里苦

今天分享的主题是:家里的那些事和我们的身体不舒服之间的关系

你可能很诧异,身体不舒服?那就是生病了,应该去医院吃药打针,和咱们家里的事情有什么关联呢?咱们先来听两个小故事,一老一少的与家庭有关的故事。 



第一个是关于结婚的故事。有一位 77 岁的老妇人,丈夫去世的早,母子两个相依为命,儿子已经 40 多岁了,终于要结婚了。原本儿子那么大年纪结婚应该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但这位老母亲却从儿子公布婚讯到着手新生活的计划开始,突然觉得心慌心悸等各种不舒服,于是儿子一直陪着老母亲奔波于各个医院各个科室看病、住院、吃药……原计划的婚期自然也不得不延后。

这位老母亲把中山医院、华山医院等所有的科室都看了一个遍,从一家三甲医院换到另一家三甲医院,从一个主任医师换到另一个主任医师,但是就是没查出什么问题,后来医生无奈地说:“您还是去看看心理科吧”。儿子和老母亲都难以接受这个结果,他们问医生,我不是胸闷吗?我不是心脏不舒服吗?怎么要去看心理科?其实,明眼人心里都明白,老妈妈舍不得儿子离家结婚,儿子也舍不得离开母亲离开这个家。

第二个故事,这是一个关于离婚的故事。这是一个三口之家,爸爸妈妈和儿子。这个家庭中的爸爸妈妈的感情一直不合,并到了闹离婚的地步。僵持了几年后,男人最终还是离婚了,并重新组建了新的家庭,生了一个小弟弟。大儿子跟着妈妈一起生活,在父母闹离婚的三年里,这个儿子一直在生病,哮喘、皮肤病等等各种不舒服,各大医院去检查,却依然找不到原因,花着上万元的看病的费用,吃着进口的药物,但是儿子的病情都没有任何的改善。


我们说什么是家?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元。男人、女人相遇相爱,结婚后,共同孕育出一个孩子,这是我们常说的核心家庭,这也就形成了家庭三角关系。在家庭三角关系里,父母疼爱孩子,一切好的都先想着孩子,其实孩子也是为了这个家“操碎了心”,“操碎了心”这里我们打个引号。孩子会因为要吸引关注,挽回父母,拯救家庭, 就不知不觉成为一个小大人、小病人或一个小恶魔。

在第二个故事里,因为家庭中的爸爸要离开家了,孩子为了父母不分开,无意识里面牺牲了自己的健康,扮演了“小病人”,这种心病注定是吃药打针都治不好的。 


所以,家庭和谐对孩子的人格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在这样的家庭里,人可以展现出各种形式的生命活力,孩子也慢慢形成特定的生活方式。从出生开始,孩子就被接纳进入大家庭,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读懂什么是是非、好与坏。他以父母为榜样,形成了对亲密关系的认识,对家庭的认识,并且与父母互动,获得自己的经验。如果家中的情感关系建立在爱与接纳的基础上,那么孩子就会无意识地效仿这种互动机制。


 因此,亲子关系在保持家庭完整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种关系是长期的、持久的,并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关系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态度(也就是爱与接纳),以及孩子反过来对父母表达出来的态度(依恋感和其他情感等),都会影响亲子关系。对于亲子双方而言,亲子关系一直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常常凌驾于家庭其他人际关系之上。人们把孩子对父母的态度称作依恋,当父母表现出无条件的爱,帮助孩子发展健全稳定的人格,这个时候,依恋具有重要作用。

心理学领域有个非常著名的实验——恒河猴依恋实验。把刚出生的恒河猴跟两个玩具放在一起,一个玩具是带绒布的猴模样,另一个玩具是用铁丝构置成的猴模样,装上奶瓶,观察小猴子会选择哪个玩具妈妈,最后结果显示小猴子只有在吃奶的时候才会去找铁丝妈妈,大部分时间都是呆在绒布妈妈那里。

当前关于家庭关系与心身疾病、心理障碍的研究越来越多,很多人都非常清楚知道家庭环境、家庭氛围、家庭功能对成员心身健康的影响。但遇到实际家庭问题,应该怎么解决还是没有方向。而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将家庭关系的变化分为6个阶段,逐个讨论每个阶段的特点、任务和挑战,每个部分都有理论研究数据和经典案例,帮助你了解评估自己的家庭,并从经典的案例里面获得经验,改善自己的家庭关系。

 后续,我会和大家一起聊聊,如何通过改善家庭关系,形成良性的家庭互动,预防并治疗心身疾病。

在喜马拉雅上关注心璞话心理,了解更多身心知识!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沪ICP备20210247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