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地址: 上海市闵行区联航路1505弄复地浦江中心3号楼202-203室
1、精神健康医疗资源结构性紧缺
据数据统计,我国有16%-17%的人面临各类精神、心理问题的困扰,心理问题所致疾病负担占非传染性疾病负担的13%。
然而,我国大多精神卫生资源分布在东部沿海发达城市,中西部地区的精神卫生服务存在非常大的缺口。
精神心理类疾病的治疗周期很长,需要进行慢病管理和跟踪,就医复诊和花费的时间成本非常高。
县域群众跨区看病十分不便,加上基层对精神心理疾病的认知度不够深等问题,很容易耽误患者,使其不能获得有效诊治。
另一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近10%的地级市没有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将近50%的县医院没有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精神科床位或精神科医生;县域基层酝酿着巨大的精神科诊疗需求。
2020年9月发布的《国家卫健委关于加强和完善精神专科医疗服务的意见》中明确,力争到2022年,精神科医师数量增加至4.5万名。
该《意见》指出常驻人口超过30万的县至少有1所县级公立医院设置有病房的精神科,合理确定病房床位数;
常驻人口30万以下的县,至少有1所县级公立医院设置精神心理门诊。加强精神专科医院中医科建设,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加强神志病科、中医心理科、心身医学科等精神类临床科室建设。
为什么说精神科特别适合互联网医疗?
精神科的治疗主要通过医生观察患者以及听其讲诉其情况进行判断,并以沟通和口服药物作为主要治疗手段,对医疗器械和实验室检查的依赖性较低,具有天然性的互联网化基因。
加上患者大多对精神心理疾病抱有“病耻感”,线上问诊的形式刚好减弱了患者的就诊抵触心理。
加上医疗资源区域分配不均的结构性短缺,一时半会还不能通过供给侧这一段得到彻底解决。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意味着效率的提高和优化,意味着在供给侧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技术进行资源的重新整合和配置,让远在三四线城市患有精神心理问题的患者能够通过远程诊疗,获得在一线城市专家的问诊。
2、各地互联网医院设精神卫生中心
2020年3月,天津市安定医院互联网诊疗平台上线,为天津及全国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包括在线复诊、开处方、线上支付、送药到家和诊后随访等全病程精神心理健康服务。
患者在精神专科挂号后,医生收到短信通知和医生端推送通知,可以随时在手机端接诊患者,并在线上进行沟通,提高了诊疗的效率,患者也不用大费周折且怀着遮遮掩掩的“病耻感”就诊。
2020年7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互联网医院上线。
2020年9月,上海市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互联网医院成为上海市首家获得互联网医院牌照的区级精神卫生中心。
2020年8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关于同意自治区人民医院等9家医疗机构设置互联网医院的批复中》同意新疆精神卫生中心(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设置“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医联互联网医院”。
这也是国内首家获批的精神专科互联网医院,实现了网上文字、语音、视频问诊、线上支付、在线随访等就医流程。
精神科互联网诊疗模式使一线城市优质医疗专家资源下沉到县域基层,使身处县域的基层患者通过线上就诊,能够在无法得到周边人的理解时,获得到专业医生的指导和安慰。
3、互联网玩家布局精神健康领域
除了各地的精神心理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开始做互联网诊疗,很多在互联网医疗领域深根立足的机构也将其板块扩展延伸到精神健康领域,去赋能基层。
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春雨医生在社区布局的“春雨小站”,在这个小前端、大后台的“小站”中,心理支撑体系是其组成的重要部分。
心理支撑体系的实现一方面通过远程的心理咨询师与精神科医生的指导再落到春雨小站中,以课程化形式对社区工作者进行培训,在社区内开展心理咨询,尤其慢性病患者的服务,以这样的形式去赋能基层心理健康诊疗。
除次之外,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布局精神健康板块,具体对基层精神健康领域会带来哪些影响也值得持续关注。
京东健康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赋能基层精神心理诊疗,在上个月推出了健康心理业务。
诊前环节,当用户遇到心理困扰时,可以通过购买相关图书或知识付费,自行搜索,获取对精神心理疾病的更多认知。
除此以外,京东健康还聚集了来自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等近万名精神心理科医生。
这意味着在既可通过遍布全国近60个城市的心理咨询机构寻求线上或线下的专业帮助;也可通过互联网医院获取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师的建议。
同时,作为第三方服务平台,京东健康也为各精神科医院建设互联网医院提供技术上的赋能。
上述提到的天津市安定医院就是同京东健康联合搭建的互联网诊疗平台,实现了覆盖全病程,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互联网诊疗构建。
上个月,字节跳动投资了好心情平台,公开资料显示,这是字节跳动在医疗健康领域第一笔非控股投资。
截止2021年6月底,好心情平台已注册精神心理科和神经科医生超过5万名,拥有该领域平台最大规模的医生群体,其中精神心理科医生注册总数超过3.8万名,占国内总数的80%以上,神经内科医生超过5000名;注册用户数超过400万人,每月在线服务患者超20万人次。
随着精神心理问题越来越被重视,互联网诊疗背景下精神健康医疗资源的下沉趋势,相信未来基层县域精神科资源结构性紧缺的现状将会逐步改变。
(本文来自公众号诊锁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