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地址: 上海市闵行区联航路1505弄复地浦江中心3号楼202-203室
孩子不愿主动分享学校生活,怎么办?
通常家长们想去关心,通过问孩子怎么样来听孩子分享今日份的趣事,不开心的事等等。
但是孩子在时间久了之后会逐渐回答的越来越少,越来越不主动。
"还行,没啥特别的"。
若父母没有去接着问,孩子就不会说别的什么。
家长最期望的孩子主动开口来分享也越来越少发生。
这也仅仅是一个例子,不同的家庭千变万化,那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如何帮助家庭们解决这个问题呢?
背后的可能原因?
著名发展心理学家:
玛丽.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
研究婴儿与母亲的关系时提出理论。
把依恋类型分为四类:
安全型、回避型、拒绝型和混乱型。
简单来说,安全型的婴儿会在与母亲分离时感到沮丧与不安,重聚时会通过身体接触等方式来重回稳定;回避型的婴儿也被称作无依恋儿童,他们对母亲的不论是分离还是重聚都表现的毫不在意;拒绝型则是在分离感到不安之后,重聚时对母亲的安慰尝试表现出抗拒等行为;最后混乱型则是婴儿会在重聚时表现出各类矛盾的行为,比如突然的茫然、突然的抑郁、意外的哭泣等等。
而这些不同的依恋类型,在孩子长大过程也会得到体现。比如对于回避型的孩子,TA可能会在家长提问时漫不经心、敷衍的回答;拒绝型的孩子可能会在不开心的时候拒绝回答。婴儿时期所形成的依恋类型可能都会潜移默化影响着青少年时期的亲子关系,家长要记得这不代表你的孩子不爱你哦,只是TA可能不懂得怎么去表达爱和关心。
心理学界中其他的观点
另一位耳熟能详的瑞士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一个叫做"认知的自我中心状态",这个状态伴随着放大的自我认知以及高度的专注在自己,无法意识到其他人的想法,衍生的感觉比如孩子觉得自己不被理解,自己是站在真理的那一方、自己是无所不能的等等,也可以被通俗的理解为“青春叛逆期",进而导致孩子不愿主动开口说话,主动分享生活等现象。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家长自身的表现。家长是孩子最大的榜样,也是最容易影响孩子行为和认知的人。当孩子还未竖立正确价值观的时候,家长的一言一行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正确的。研究表明父亲和母亲对于孩子们来说有着差不多的影响力,相比儿子,家长的榜样更容易去影响女儿。所以家长要记得不管你是爸爸还是妈妈,你们都对孩子一样的重要!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家长应当去运用一些提问技巧来引导孩子去开口说更多的话,潜移默化培养孩子去详细分享内容的习惯。
比如用开放式的提问:
今天在学校遇到开心的事了吗?
(通过观察事实来提问,避免一些让小孩摸不着头脑,突然蹦出来的问题。)
今天春游,有没有遇到什么好玩的呀?
还有一些别的方法,比如先分享一些自己的事,再引入想关心的问题;避免使用一些负面的词语问一些负面的问题。
比如不要用
“你这次考这么差是没好好学习!”
而是用
“我看你学习成绩下降了,最近是遇到困难了?可以给爸爸\妈妈讲讲"。
切记断章取义
在还没详细了解事情之前,家长要记得不要去想当然的得出结论。不要想当然的觉得孩子一定在学校过得很好,或者过得不好。
在2011年有学者的实验表明,和孩子的自我评估比较之下,家长通常会低估孩子的情绪低落与焦虑,高估孩子的乐观程度。
因此家长应该去多方面的了解孩子,关心孩子是否遇到委屈的事情等等,多方面客观的去了解孩子的经历后再下结论。
努力做孩子的榜样。
孔子也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家长和孩子更是如此。如果你希望孩子变成什么样的人,拥有什么性格,家长首先就要去做好榜样,自己先做到这些事情,这样才有可能去慢慢改变孩子。
当你突然间发现你的孩子变了,不爱说话或者容易不耐烦,不活泼也不主动,不要急着指责孩子、不要去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多花点时间陪伴孩子,好好与TA 沟通,做好TA的榜样,一切都会好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