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璞观影】第一期《热辣滚烫》——社恐和讨好性人格的心路历程

  

春节期间,贾玲执导的电影《热辣滚烫》上映院线,而几乎在一瞬间就成为了各大社交平台热议的焦点,更是掀起来一阵舆论风暴,对于这部电影的评价褒贬不一,不论是情节上还是电影立意上,网友们都非常热衷于探讨对于这部电影的感受。

 小编作为一个心理学人,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有不少点戳到了我,而在这我想要和大家去探讨这部电影中所折射的一些社会现象背后的心理学含义。 


不善于社交的我

    电影中的女主人公乐莹,毕业之后近十年没有工作,长期待在家中,回避社交、颓废度日,可以说是很典型的一个宅女形象,而她在电影中说的一句话实实在在地道出了很多社交回避者的心声。


大概是我不善于交流,和外人交往,我老受伤害

社交是人的正常需求,但当社交成为一种伤害、成为一种情绪内耗的时候,我们都往往会选择独处。

我只是讨厌人群,在人群中的交流我会很累,有时候我不想说话,但却必须说话,有时候我觉得他们很吵,却无法大声宣泄厌恶。

我不想做人群中的格格不入者,所以我干脆不出现在人群中

    社交是我们社会化的第一步,人是群居动物,我们天生的本能让我们趋向和同类交流,社会的构建由此而生。但,简单的交流并不会使人心意相通,肤浅的社交并不会拉近心的距离,于是有了欺骗、隐瞒、仇恨、嫉妒、厌恶,这些的种种都诞生在人和人的交往中,有不少人在经历了这些之后开始厌恶社交。

其实多数人真正厌恶的不是和他人的交流,而是交流并不会让他人理解自己这件事

    社会的高速发展,让很多人足不出户就能接收到大量的信息,我们在网上匿名宣泄着自己的情绪,没有了道德束缚、没有了人直视着我们的眼睛,我们在网上发着疯,告诉这世界我们的悲观厌世,肆意宣泄着我们的负面情绪。

    然后呢?然后在被窝里刷着手机的时候,突然有那么一刹那,好想有个人在面前跟我说说话,好想有人能愿意给我一个拥抱,告诉我他是懂我的,是明白我的。

    我不知道诸位的答案,但小编自己确实有过很多这样的瞬间,也许我们就是逃不脱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吧。


讨好型人格 


    有很多小伙伴都认为电影中女主人公的行为较符合我们常说的讨好型人格的特质。

那什么是讨好型人格呢?

讨好型人格的具体体现是什么样的呢?


如果我有两个苹果,我的朋友问我要一个,

你猜我会把大的给她,还是小的给她?

“我两个都会给。”


  我不爱吃牛蛙,

    但你喜欢吃,所以我也喜欢吃。

    我其实怎么样都可以,

    只要你开心,我就行。

    是我不够好,是我错了,对不起。

 Sherry Pagoto 博士指出,讨好型人格是潜在的不健康的行为模式,而不是人格障碍

讨好型人格的典型的潜在感受就是

「如果我没有尽我所能去让他们开心,他们就会离开我,也不会再关心我了」。

小编在这里罗列了一下讨好型人格的十个特点,看看你有没有中招吧!



讨好型人格的本质是
自我价值感的缺失
受困于
同理心太强、敏感的情绪感知、自我压力过大
变成了
不断自我苛责的讨好者


那我们 • 该怎么做?


Step 01 形成自我价值感


【认识自我】

了解自身优缺点,接纳自我。

【肯定自我】

我就是我,独一无二。

【关怀自我】

爱自己,为自己鼓掌,照顾自己。

【培养自信】

我可以的,我可以的,我可以的。

 


Step 02 戒除讨好性行为


【接受不同】

我们生而不同,我们活出不同,接受自己和他人的不同,才是健康人际交往关系的准则。

【表达自我

 认识自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需求,用“我想”、“我需要”、“我觉得”来开头来说出自己想法。

【学会拒绝】

做真实的自己并没有错,强求自己只会痛苦,合理地拒绝别人是获得自我的标尺之一,要尊重自我和他人的感受。

本站使用百度智能门户搭建 管理登录
沪ICP备20210247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