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地址: 上海市闵行区联航路1505弄复地浦江中心3号楼202-203室
疾病是有用的,把疾病当成最紧密的朋友,与它对话。身体会说出真相,从症状的痛苦中学到自我疗愈的人生功课,看见疾病带来的希望。
讨论内容
“疾病的意义来自于诠释,诠释需要参考架构”
“事件只有经过诠释后才有意义,只有诠释才能使我们体验到事件的丰富意义,打个比方,玻璃管中的水银柱上升,这件事本身是绝对没有任何意义的,只在我们把它诠释成温度变化的表现时,这个过程才有了意义。” “内容要通过形式才能表达出来,如此,形式才有意义。” “最有帮助的同伴是图像式的思考、幻想、联想、反语和倾听之耳。”
单纯的水银柱上升本身并不具备任何意义,直到我们将其与温度变化联系起来,赋予它特定的含义,这个过程才变得有意义,而这个比喻也生动的解释了诠释的作用。在心理咨询中,这种诠释的过程也发生在个体对自我、他人和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上。
图像式的思考可以帮助个体更直观地理解和表达问题;幻想和联想则有助于个体挖掘深层的情感和记忆;反语可以作为一种策略来挑战不合理的信念或行为;而倾听之耳则强调了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需要保持开放和同理心,认真倾听个体的声音和需求。
“症状是疾病的信号”
![]() | ![]() |
“就好像警示灯亮的比方一样,症状也是如此,一连串的身体症状是不可见过程的可见表现,这个信号的作用是要我们停下来,找出有什么地方出故障了,让我们查询背后的问题是什么,所以没有必要对症状感到烦恼,试图防止症状的出现更是荒谬。”
心身整合临床咨询中所说的心身-心因性症状其实是一组包括无法找到充分医学解释的身体症状的障碍,主要的类别有躯体症状障碍,疾病焦虑障碍,做作性障碍,转换障碍,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和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
在心理咨询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深层次的心理问题或压力可能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它们会以身体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症状就像是冰山一角,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和深层的心理过程。
症状的出现是身体和心理在向我们传达信息,我们应该以开放和接纳的态度去面对它们,而不是试图强行消除它们。试图防止症状的出现可能只是治标不治本,甚至可能加重心理负担。
“学习身心合一的语言”
“疾病是一种人类的状况,指明病人在意识层面失去了次序或和谐。” “人因为缺乏意识的某个部分,于是有了症状” “疾病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使我们变得完整” “只要我们敢倾听症状,并与之沟通,它们就会成为正直的老师,并指引我们走向真正的疗愈,症状会告诉我们目前缺乏什么,是我们察觉需要刻意关切什么。”
其实这个和我们心理咨询的方向也是相同的,帮助来访走向完整,完成分化。
前面文章也有提到疾病是因为缺失了什么,身体向我们发出信号,提示我们可能在哪些地方有东西在丧失,如果在后面我们所丧失的东西被补充,被满足了,疾病就会被转化。其实也有点像传统中医和西医的区别。
中医是从症状入手,而疗愈更多的是关注心灵,我感觉这部分告诉我们的是只有看到个体潜意识下的障碍,真正的去疗愈自己以后,隐藏在背后的爱和完整性才会显现出来。很多门诊的病人对于去做心理咨询是比较抗拒的,他们更依赖吃药症状就会减轻。
自体心理学就有一个部分强调的是积极的心理暗示,告诉自己不要老是想到坏处,要往好的地方去想。
今天大家在读了这个章节之后,回去之后也可以感受自己的不舒服的背后的一些东西,你想要做什么?
“疾病是走向疗愈的道路”
“这就说明了对抗疾病和转化疾病的差别,疗愈只来自于疾病的转化,而不会来自于症状的克服...疗愈意指更接近完善,意识的完整性也被称为开悟。”“通过整合遗失的部分,而得以疗愈,必然会导致意识的扩展”。
心理咨询目前大家有80%接受可能是心因性的原因存在,这本书很大胆的提出认为所有的都是心因性。心理疾病的成因现在很多观点提出,生理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等,那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我觉得是比较关键的。
“对立即合一”
“疾病与疗愈和对立的观念是如何密切相关了,更清楚地说,就是:疾病是对立,而疗愈是超越对立” “对立性就好像一扇门,一面写着入口,另一面则写着出口,它仍然是同一扇门,但我们从不同的方向走近它,只能看见其中一面”。
心身疾病治疗的整合趋势总体上看是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重躯体,轻精神,重脏器,轻心理;第二阶段是心身二元对立,第三阶段则是重视社会,心理和医疗三方面的结合。WTO在1973年就提出了心理治疗的新标准:社会,心理,医疗相结合,建立心身医学模式,一个整合的模式。
这个部分中国人其实有个观念叫做“和而不同”,像阴阳八卦那样,互相包含却又互不相容。
回归到我们的临床心理咨询治疗中,来访者是混沌的,模糊的,对于自己的过往经历,更多的是想到痛苦,不堪的而不是快乐的。咨询师要帮助来访者去探索,明确自己的痛苦点和背后的原因。也让来访者明白,一些身体上的痛苦其实是发出的信号,提示要重视心理的健康,重视心身的整合。